書中提出成功的三個要素為:環境,個人努力,機遇。作者分別舉了各種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我們目前的文化中,一般很少考慮環境這個概念,因為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分析出大環境的變化,但是于具體的個人而言,對于環境你幾乎沒有能力改變。
出生在21世紀就注定要面對信息化的大潮,也許一千年以后社會更加發達,成功輕而易舉。也許一千年以前,社會很簡單,成功只需科考。但是這些都是歷史而已,針對個人而言,你只能接受自己所處的環境。作者舉例美國一代人,如果你恰好出生在1950年,那么你離成功就近很多,因為50年代出生的人,在大學畢業時候正好趕上計算機的黎明70年代,只有在這個產業剛剛萌芽的時候進入,才能經歷80年代的高速成長和90年代的輝煌,進而站在21世界信息化時代的前沿。
作者列舉了美國現在科技界的這些大佬們,多是50年代出生,很“幸運的”出生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下,這也使得他們更可能成功。而在這之前十年和之后十年的人,不是太早了錯過了機遇就是太晚了沒趕上這個機遇。總之,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環境因素,你無能為力。這個是“命”。
第二點提到的就是個人努力了。
這個很好理解,核心思想就是“一萬小時理論”,即如果想取得成功或者在一個領域成為專家,那么至少需要經過一萬個小時的專業訓練才可以。文中還是列舉了蓋茨在成功之前通過種種途徑努力學些計算機知識(主要作為機遇講的),以及甲殼蟲樂隊成功之前在漢堡的艱苦歷練演出,都是這些日常的訓練才導致他們能夠在機會來臨的時候憑借自身的積累獲得了成功。
舉個身邊的案例,如果你從一個一無所知的入門者到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假設你有很好的機會瞧好從事這項工作,即每天8小時工作,排除一些其他因素,那么差不多需要四年才能湊夠這一萬個小時。這是很幸運的通過工作完成訓練,如果是業余活動或者是興趣愛好,作者給出的估算時間就是十年。這里正好可以對比一下我自己,因為我也是從零開始接觸產品經理這個職位,之前也是一無所知,那么可以簡單的做一下對照,四年以后的我是否如計算的那樣,真正的成為領域的專家了呢?
第三點,機遇。
作者其實放大了機遇在成功中所占的比重,而現實是,這個機遇實在是個不確定因素。可能因為某個不起眼的原因,一個nb人物一輩子就毀了,再也飛不起來了。也可能因為某個不起眼的原因,一個人就出乎意料的成功了,榮耀了。很多人都是在一些看上去完全不起眼的小事情上一點點積累起來的,導致他一步步走向成功,作者這里還是舉了蓋茨的例子(世界首富果然是影響力大,三個例子全有蓋茨大叔)。怎樣因為家里富裕,學校開明,偶遇貴人一步步走向成功。其實這一點說白了你還是控制不了,機遇這么玄幻的東西,只能說盡力自己做好罷了,真的有了機會就勇敢爭取,至于能不能成功那是另外一回事。有沒有機遇也是誰都想不到猜不著的。好吧,其實這個也是“命”。
看了三點后,可能就悲觀的發現,成功除了那個一萬個小時稍微好控制一點,剩下的全看命,看臉,這叫啥東西?易經嗎?哈哈。其實作者只是分析了個別人成功的因素,推斷出來的。未必有啥科學性,按照我們中國傳統的思維,命是不可改變的,你只能做好自己。至少三個因素還有一個是相關的,如果作者推論出三個因素全靠命,那我們就可以躺在床上等著機遇掉在臉上了。
馬爾科姆作為一名記者和暢銷書作家,寫書肯定是為了給廣大人民群眾看的,所以嚴謹性也好,準確性也好,權威性也好,都要打折了來考慮,了解一下思想就好,遠遠沒到哲學需要鉆研的地步。由于翻譯的問題以及文化不同的緣故,真本書難讀,實在是難讀。啃了作者兩本苦澀的暢銷書,現在對國外暢銷書完全是一種抵御心理了。